第五章(第2/11页)

前两年,中央对省级以下基层党委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减少副书记职数,加重分管、兼职常委的权力与责任。巨前,像阳城、海北这类市、县一级的党委常委中,除了市、县长兼任同级党委副书记外,专职副书记只有一人。而且,这个专职副书记的主要职能,通常只是协助书记处理日常党务,并不过问其他常委主管的工作,更少涉足政府那边的行政事务。当然,从表面看,如此一来副书记权力是小了,甚至有点被边缘化、架空了的感觉。可是,副书记这个台阶仍然非常重要。从排名序列上,专职副书记仅次于书记、市长两位党政正职,是党委体系中的三号大员,从理论上讲,对各个部门的兼职常委以及其他党政部门负责人,皆有指挥调度大权。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从这个位置可以直接升任市长、书记,年龄大些即使安排到人大、政协,也能够安排一个政协主席,或者是人大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任之类。事实上,这种安排也已经形成约定的惯例。而组、纪、宣、法部门的兼职常委们,则往往不可能有此待遇,哪怕就是政府二号人物常务副市长,最多也只能升任市长,无法直接晋到书记那个台阶。

由此可见,于树奎提名宣传部长林松担任副书记,显然是对后者的特别看重,其意义绝对非同小可。

眼下,海北县的情况非常特殊——于树奎在县委书记任上已经七八年,即使廖志国主掌的阳城市委不主动惹他,按常规他也不能再呆多长时间。上边说过,现在一个县只有一位专职副书记,一旦书记或县长位置空出来了,已然不像过去那样颇多选择与竞争。说白了,假如林松这次能够顺利任职副书记,那就很有可能于未来几年内晋到正职。即便海北这边没有位置了,其他地区、部门党政主官出现了空缺,他这个副书记也很容易顶上去。因此,上到这个位置,基本等同进入了县(市)、区长与书记的预备队。相反,如果他老是在宣传部长这个位置上,前后左右那么多常委,猴年马月才能轮得上他?何况,在诸多兼职常委中,纪检委地位高,组织部关系广,政法委权力大,只有宣传部是个整天求爹拜娘且吃力不讨好的清水衙门,傻瓜才愿意在此位置上长久呆着哩。

当然啦,于树奎可能还不太清楚,他让林松充当吹鼓手,卖力宣传自己的形象与政绩,已经牵累了这个得力干将,使其在市委书记廖志国那里挂了号。本来,按照他的如意算盘,不管自己还能在海北县委书记位置上干多久,绝不能亏待了林松这样的亲信知己。现在,既然空出了一个副书记的位置,那就赶紧让他补上,最好是兼任宣传部长,继续为自己摇旗呐喊,实在不能兼任,也算是自己在海北播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因此,他对这次提拔林松,愿望十分迫切,也充满了必成的信心。

关于林松惹恼廖志国的原因,前边已经作过简要交代——主要是因为于树奎的关系,似有无辜受害、殃及池鱼的意思。事实上,经过黄一平了解并证实,林松经办的几件具体事,无论有意无意,确乎直接并严重刺激了廖志国。比如,去年七月,全省组织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班,要求党政主要领导撰写体会文章,择优在省委党报、党刊上发表,最后还要进行评奖表彰。廖志国作为坐二望一瞄准书记位置的市长,自然不能落后。题巨、观点交代清楚,黄一平熬了两个半夜,写出一篇分量不轻的文章。可是,文章拿到省报发表时,正好与于树奎的文章撞了车。同一张报纸的同一个版面,同时刊登阳城市长及其下属县委书记的稿子,位置先后、体量大小该如何摆布,自然不言而喻。可是,等到第二天报纸出来,虽然廖志国稿子在前,于树奎的文章块头、标题字号却明显大了许多,报纸编辑运用春秋笔法让前者吃了个哑巴亏。事后,黄一平找到熟人一番打听,方知报社原来也不是这样安排,而是林松连夜带了重金赴省报打点,才中途变化了。再比如,今年初常务副省长卜国杰来海北视察,廖志国获悉后前往陪同。像这类带有某种私谊的公务活动,省里一般不派记者随行采访,而于树奎照例会让林松安排在省报上进行宣传。两天后,省报一版发表了一幅体量不小的图片,以卜副省长光彩照人的形象为主体,于树奎笑容满面占据主陪位置,廖志国则只有一个表情冷峻的侧面。再看作者,林松的大名放在三个作者的第一位。上边两件事,廖志国都当着黄一平的面动了气,一次是摔了报纸,一次是撕了报纸。

当然,生气归生气,厌恶归厌恶,廖志国贵为市委书记,要拿下边县里一位宣传部长开刀,还真是不太好直接下手。何况,市、县委书记之间本就对立得厉害,更是不太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