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的祖国》(第3/4页)

敌军根本不知道岳维国的部队只剩下几人了,被打的全部缩在公事后,只敢用重火力压制。

这一次,桥再次炸断。

但是随后,米军就发现这支部队已经全部死在了阵地上。

又一次的桥梁预装件送了过来,桥梁再次修复。

被子弹击中的岳维国躺在燃烧的汽油旁边,没有被冻死,醒了过来。

看向又修复的桥梁,眼前一黑,拿起冲锋号,再次吹响了冲锋号!

然而,桥上并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

敌军还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员,通过这座桥,已经逃遁了,敌人撤走后,打扫战场的自己人都没有发现岳维国。

因为身受重伤,岳维国被送去后方。

与妻子团聚了。

当部队再次准备前往前线时。

战前点兵。

岳维国一个人站在火车站站台上。

“七连,应到一百八十四人,实到一百三十七人。”

没人怀疑他们为什么缺员这么多,并不是迟到,而是牺牲。

“五连,应到一百七十八人,实到九十二人。”

“三连!”岳维国左手扛枪,右手拿着小号,表情坚毅:“应到一百八十四人,实到一人!”

虽然有纪律在,但是附近的战士还是忍不住转过头来去看。

已经是将军的李团长上前,给岳维国整理了帽子,随后转身离去。

这场战争,各个部队都打出了辉煌的战果,所以只有非常强的战绩才有荣誉。

岳维国所在的连队,任务并没有完全成功,连嘉奖都没有。

但,谁都知道,这个任务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是毅然决然有人去做有人用生命去尝试了。

局部的牺牲,为的就是提高整场战争一丝丝的胜率。

就好像司号员一样,明明是最危险的军职,却很少有嘉奖落下来。

不过,岳维国有他的军功章,军功章就是胸膛上留下的子弹孔。

电影到了这里,已经壮烈到了极限。

但是,谢辅并没有刻意的继续渲染壮烈。

而是更多的讲述了传承。

不久之后,部队整编,岳维国所在的旅迎来了大量的新兵,他的连队也获得了补充。

三年的战争,打到最后,双方最终宣布停战。

已经成为中年人的岳维国,带着满身的伤,已经缺掉的右手,回到了家乡。

如果说剧情到这里为止,那么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做《冲锋号》应该叫做《华国战争中的一个兵》。

到这里,全片已经长达两个小时了,但依旧没有结束。

岳维国因伤退伍,此时他已经是一名营长了。

上面决定调他去苏省做一名县长。

但是岳维国拒绝了。

岳维国回到了老家,穿上了长袍成为了一名老师。

看不出当年的峥嵘岁月,看不出当年的铁血英勇。

如此儒雅。

只是少一只右手掌,只能用左手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时间慢慢过去,这一年,岳维国六十六岁。

一个学生把报纸给岳维国看。

《我军取消司号员兵种》。

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需要在开战前吹响冲锋号了,也不需要起床号,更不需要集合号,哨声即可,电子信号,喇叭,似乎都可以代替司号员,这样的话,打仗也不需要有人拿着冲锋号在枪林弹雨中挺直了腰板用命来发动命令了。

这是90年。

苍老的岳维国,穿上了以前的军装,被新一代的士兵,接进了军营。

岳维国来,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申请国家考虑回复司号员兵种。

因为司号员,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兵种,也是我军精气神的象征,是我军传统的象征,是我军勇气的象征。

在新华国诞生时,有超过三位上将三位中将六位少将曾经担任过司号员。

不过他们早已经去世了。

而正是因为岳维国后来坚持不懈的写信申请恢复司号员兵种,这部电影才会以他作为主角。

电影画面到此为止,取而代之的是实拍画面。

从90年,一直到21年。

每一年岳维国都要去一次军营,画面都是军方给谢辅的实拍画面。

每一次岳维国都把军装穿的端端正正,拿着申请信,进入军营。

这一年岳维国九十七岁。

机关,一位穿着军装的四十多岁带着眼镜的中年军官,兴奋的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岳维国的电话。

他要告诉老兵岳维国,我军恢复了司号员兵种!!!

自从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进入部队起,每一年都能见到岳维国,每一年都要去拜访岳维国,但是从没有过好消息。

直到今天,好消息来了。

电话打过去后,接电话的不是岳维国,而是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