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火箭转场前阶段质量评审报告会。这个会,关系到明天火箭能否转场。每位与会者的面孔,都绷得有些紧,尤其是马邑龙脸上跟涂了一层面膜,弄得面部表情又僵又硬。

听说“冒泡”了?吕其小声地问了一句。

马邑龙叹了口气,算是回答他。

吕其又看了看马邑龙,明显察觉到身旁这位老兄情绪有些低迷。这是很少见的,看来他也有被压力压垮的时候。

马邑龙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他一直想驱逐那个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让他不断分心的念头:他想不通凌立怎么会得癌症?她干吗不告诉他?那会儿他们尽管进入“冷战”期,但夫妻的名分没变,她身体出了这么大问题,为什么不吭一声?如果不是苏晴上午说出来,你不就永远都蒙在鼓里了吗?

女人哪,即使你跟她们在一起生活了半辈子,也永远搞不清她们心里在想什么!她们永远是另外一个世界,她们远比火箭和卫星系统都复杂,即使你明明发现出了问题,也永远找不着故障的源头在哪里……

主持会议的是火箭研究院负责人。

他看了看手表,头朝季永年这边点了一下,又朝马邑龙点了一下,才宣布开会。

马邑龙这才发现自己走了神,赶忙假装清了清嗓子,让自己的魂回到会场上来。

当然,整个会议的焦点就在那个“泡泡”上。

这个“泡”冒得不算大,但挺烦人。它是个多余物,藏在电路里用肉眼很难看见,可问题是,它是活的,会跟着电流四处蹿,很难逮着它,就像个精灵!更伤脑筋的是,关键时刻,产品说明书(电路图)死活找不见了。那个眉清目秀的女工程师是小组的负责人,姓顾,人们叫她顾工。她一再保证从家里把电路图带出来了,她记得清清楚楚。但再清楚,你找不着,也等于没有。没产品说明书,大家就成了睁眼瞎。不是说你们女同志细腻吗,这叫细腻?领导急得也上了火。这位顾工一边让下面的人继续找,一边抹着眼泪带领她的小组继续检测。但上百遍检测下来,故障仍不复现,这样,故障就不能“归零”。归不了零,把故障隐患带上天,绝对不可以。程序只能叫停。于是整个程序卡住了,走不下去了。下午三点的专家评审会,就处理这个阶段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次检测,一共发现了三个故障,另外两个已妥善处理,唯有顾工手里的这个让人感到棘手。

主持人让顾工介绍故障的情况。

顾工站了起来,将故障现象和检测情况详详细细地作了汇报。

每次,无论哪个系统出问题,系统的负责人,必须在评审会上详尽解答每一个提问。那情形,跟法庭开庭审判有些相似,你必须一是一,二是二地解答清楚,一定得事无巨细和盘托出明明白白毫无保留。与会者常常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那是真正的较真叫板。会场的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充满火药味,决不会出现“同情”这两个字。在这个领域里,心一软,抓质量的手就会一松,手一松,等于给“魔鬼”发放通行证,结果就会导致发射的失败!所以,谁敢手软?哪怕一丝恻隐都要不得。不放过一个隐患,一个疑点,是质量评审会的宗旨。最忌讳的就是人情味。

在这个会上,只要有一个人盯着你不放,大家就会跟着穷追猛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究下去,对被询问者“严刑拷打”。

这次,顾工被一个刚退休的基地原总师也是发射老专家“盯”住不放了。

你们的备品备件带了吗?老专家问。

带了,但换上去情况和原来的一样。顾工回答虽平声静气,但仍听出声音是颤的。

你是说,产品的质量本身有问题?老专家脑门亮得跟灯泡一样,他头也不抬,一边问,一边往本子上画着什么。

顾工没有直接回答。她盯着他发光的脑门,没有回答,但脸上的表情已经替她回答了一个“是”。

这产品是哪家生产的?

是外购产品。顾工声音又小了下去。

这类产品国内的也有很不错的,你们为什么要外购?老专家口气里含着质问。

顾工难以回答。产品的采购,跟她无关。但,话又不能这么说,只能说这个产品在“家里”检测时是好的,没问题,我们做过很多次的试验……顾工试图解释得更彻底一些。这也是事实。在家,它的确是好的,没问题,问题是转运到靶场之后出现的。可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在家好,到了靶场就不好,归根结底还是质量不过关嘛!

有人不满意了。明摆着你用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嘛,于是又有人怀疑他们在家检测就不严。从这一点,又引申出他们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按规定,出厂前必须严格按照“四查”要求,即:一查设计,复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强壮性;二查状态,复查更改要求的合理性和改动方案的正确性;三查质量,复查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否受控,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四查风险,复查产品是否存在尚未识别,没有严格控制的残余风险。如此看来,对“四查”也是落实不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