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第23/25页)

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后,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前敌指挥部立即召开了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张国焘说嘎曲河涨水不能渡,完全是一个借口。四方面军连嘉陵江都过来了,哪有一条小河过不来的道理?至于说缺粮,在他们出发的阿坝地区筹粮,要比我们出发的毛儿盖地区容易得多。我们进入草地时带的粮食绝不比他们多,右路军的官兵都走过来了,他们为什么不能?

如何对待张国焘,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态度最为引人注目。徐向前态度十分明确,而陈昌浩在考虑再三后也认为中央的北进计划是正确的。于是,两人联名给张国焘发出了一封电报,电报表示:“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目前是红军进入甘南的最佳时机。至于“一军是否速占罗达,三军是否跟进,敌人是否快打”,徐向前和陈昌浩请求张国焘“飞示”,因为“再延实令人痛心”。

当天,张国焘回电,没有解释,没有答复,只有命令:

[发总指挥部]

徐、陈:

一、三军暂停留向罗达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

朱、张

八日二十二时

同时,张国焘严令左路军第三十一军政委詹才芳:“飞令军委纵队蔡树藩将所率人员移到马尔康待命,如其[不]听则将其扣留,电复处置。”

徐向前和陈昌浩感到事情严重了。

徐向前让陈昌浩带着张国焘的电报去向中央汇报。晚上,陈昌浩来电话叫徐向前去中央开会。

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聚集在周恩来的病床前进行了紧张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以七人联名的名义再次致电张国焘:

朱、张、刘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地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七百余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康定]、泸[泸定]、天[天全]、芦[芦山]、雅[雅安]、名[名山]、邛[邛崃]、大[大邑],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对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求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绥靖]、崇[崇化]人口八千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端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审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亦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周浑元]、王[王钧]两部到达需时,北面敌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中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二十五、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南,开展新局。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恩来、洛甫、博古、向前、昌浩、泽东、稼祥

九月八日二十时

张国焘焦急地等待着右路军开始南下的消息,结果等来的却是中央北上的决心毫不动摇的电报。

张国焘已经不可能回头了。

一九三五年九月九日,他对左路红军部队下达了南下的命令。同一天深夜零时,他给中央和前敌指挥部七人回了电报,电报要求就他提出的问题“熟思明告”:

(甲)时至今日,请你们平心估计敌力和位置,我军减员、弹药和被服等情形,能否一举破敌,或与敌作持久战而击破之。敌是否有续增可能。

(乙)左路二十五、九十三两师,每团不到千人,每师至多千五百战斗员,内中病脚者占三分之二。再北进,右路经过继续十天行军,左路二十天,减员将在半数以上。

(丙)那时可能有下列情况:

1、向东突出岷、西封锁线,是否将成为无止境的运动战,冬天不停留地行军,前途如何?

2、若停夏、洮,是否能立稳脚跟?

3、若向东非停夏、洮不可,再无南返之机。背靠黄河,能不受阻碍否?

接着,张国焘分析了南下沿途人口多、筹粮便、敌人弱、红军回旋余地大等种种优势,最后他告诉中央和前敌指挥部:“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打。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