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第10/23页)

卫生队军医范英武和李智广小心地为毛振华擦去了脸上的血,把他被鲜血染红了的军衣脱了下来,换上了一套干净的军衣。这套军衣是从毛振华还挎着的小包袱里拿出来的,军衣在小包袱里叠得很整齐。官兵们知道打腊子口的时候毛连长穿的就是这套军衣,因为那上面还有攀绝壁时磨出的窟窿,几天前毛振华刚刚把这套军衣洗干净收起来——走过了千山万水的红军连长毛振华,倒在了距离革命根据地仅仅还有几天路程的地方。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岁。

风沙漫卷,月光黯淡。一连的官兵全来了,其他连队的官兵也来了。毛振华被安葬在这里最高处的黄土坡上。黄开湘说:“我们谁也不要忘了毛连长,胜利的时候我们都来给他上坟!”

黄开湘和杨成武共同在那堆隆起的黄土前立了个木牌,木牌上写着:毛振华同志之墓。

拂晓时分,部队继续上路。

所有路过这里的红军官兵都会朝那块木牌望一眼。

国民党军骑兵部队始终是红军的一个威胁。

连续行军的红军没有力量与装备精良的东北军骑兵不断作战。毛泽东说:“没有作战要求,避免和敌人发生战斗。”——这是这支接近了最后目的地的万分疲惫的队伍最明智的选择。

红军官兵们不断地问:“陕北到了吗?陕北苏区在哪里?”

红军队伍前进,东北军的骑兵也前进;红军的队伍停下来,他们也停下来。在经过一个叫铁脚城的村庄后,红军的队伍上了山,竟然看见东北军的骑兵与他们只相隔一个山头并行着走。两军互相戒备,但谁也不开枪。彭德怀和叶剑英站在山头上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静,红军部队就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去。观察了好一会儿,彭德怀对红军官兵说:“快走吧,天快黑了。骑兵不会靠近我们。他们的马没水喝,走不动了。”彭德怀的话很快被传给了每一个担心敌人骑兵的红军,官兵们一下放心了,因为这是彭老总说的。

果然,东北军的骑兵没有靠近,也没有跟上来。

部队上了山。

这座山就是甘肃与陕西交界处的分水岭,当地人叫老爷山。

这里也是白区和苏区的分界。

这时,一直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红军便衣侦察员遇到了几个可疑的人。狭路相逢,那几个人首先拦住了红军侦察员,问:“你们是干什么的?”侦察员回答的时候江西口音很重:“做买卖的。”“听口音你们是从南方过来的。”“是的,那又怎么样?”双方小心地互相打量着,拐弯抹角地问些无关紧要的话,最后,红军侦察员突然说:“你们是陕北红军?”对方脱口而出:“你们是中央红军?”

这是徐海东派出来寻找中央红军的手枪团的官兵。

后来双方都说,一看就知道对方已经走了很长的路,面黄肌瘦的。

双方握了一下手,交换了些情况后,匆忙分开,各自返回了。

老爷山的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庙宇,里面有三个和尚。这座庙在甘肃、陕西和宁夏很有名,春天的时候,三省的善男信女都爬上山来烧香。现在,老爷山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官兵,供三个和尚吃水的一个小小的储存雨水的水池显然不够用,于是红军在水池边加了岗哨,每个连队只给两担水,每个战士只分到一茶杯水。因为长途行军,口干舌燥的官兵一下子就把水喝光了,结果做饭没水了,只好派人到很远的山沟里去做饭,因为那里有水,饭做好了再挑上山来。官兵们吃完饭已经半夜了,全部露营在庙宇外面。司令部和电台人员住在殿内,叶剑英和蔡树藩等人就睡在佛像的脚下。

第二天,下了老爷山就进入了陕西境内。

五匹快马带来了令红军官兵万分喜悦的消息。马上的青年个个身强体壮,挎着驳壳枪,头缠白毛巾,下马便问毛泽东在哪里。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回答:“老刘派我们来给毛主席一封信。”

“老刘”就是刘志丹!

看了信的毛泽东对红军官兵们说:“二十五军和二十六军的代表同志来迎接我们了。”

接下来的行军情绪激昂。各路纵队靠得很近,最后就都走到一条路上来了,因此队伍拉得很长,黄土大道上烟尘飞扬。

由于队伍拉得太长,前边还在唱歌,后面却出了事:一队东北军骑兵突然横着冲过来,把走在最后面的干部团的两个连和收容队截断了。干部团里多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连排长,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命令他们打上一仗,把这条讨厌的尾巴彻底割掉。他们利用骑兵不能下沟的弱点与敌人周旋,双方的射击都很猛烈,骑兵在沟上,干部团在沟里,红军在纵横的沟壑中转来转去,射出的子弹每每出其不意。天黑了下来,干部团终于把东北军的骑兵队打跑了,战斗中一位排长和十几名战士牺牲。等到干部团归队之后,三纵队因为宿营地距离敌人的骑兵太近而临时作了移动,全体红军官兵露营在山坡上。半夜里下起了雨,山坡上的红军官兵在雨里坐了一夜——这是他们万里长征到达目的地前的最后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