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4/10页)

关于省里班子变化,最近又有一些新动向。前几天,北京刚刚来人对省委班子进行过整体考察,其中又重点考察了龚、关、梁、卜四人,据说反映之好连考察组都颇感意外。龚书记、关省长去向还是有些扑朔迷离,有说前者进京升迁,有说后者留守N省主政,但无论两位主官动与不动,梁、卜两人则是必然要动,而且双双晋升无疑。后两人最大的可能,一个在N省与关省长搭档,另一个到邻省担任省长,依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看着廖志国夫妇跪倒在老人遗体前,哭得那般伤心,旁观者无不动容唏嘘,梁副书记、卜副省长的眼睛也红了。

鞠躬、握手、寒暄,一套公事例行了,梁副书记、卜副省长饶有兴趣地巡视起那些花圈、花篮、挽幛,主要是看上边的落款。到末了,灵堂正中的那副挽联引起了两位领导的兴趣。

“不错,写得相当贴切,读着也顺口,而且大气!”梁副书记颔首道。

“嗯,确实不错,遣词用语朴实无华,却又生动具体地概括了老人辉煌的一生。”卜副省长随声赞同。

“谁的杰作?”两个领导几乎不约而同问。

陪在旁边的廖志国、冯开岭,也是几乎同时招手叫来黄一平。

“阳城市委副秘书长黄一平,过去是开岭同志的秘书,是开岭重点培养的一个人才,现在跟我。”廖志国介绍。

“哪里啊,主要是志国同志培养的嘛,在我身边起步,在他手上成材。”冯开岭谦虚道。

“呵呵,看来两个领导有相互吹捧之嫌噢!”梁副书记伸手来握黄一平。

“也说明两个领导都真心喜欢、爱护这个小黄嘛!”卜副省长也主动同黄一平握了手。

黄一平脸腾的红了。不过,他心里却灌了蜜似的甜。没想到,因为一副小小的挽联,竟然让他出了这样大的风头,还受到两位省领导的赞扬。他不禁暗自庆幸,虽然在机关多年,却没有荒废读书,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阅读率,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修养。这倒不像有些同行,一旦做了领导秘书,整天就知道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除了狐假虎威、咋咋唬唬,简直就是一肚子大粪加稻草。

既然省里领导都来了,阳江、阳城官场更是几乎倾巢出动。那个非常宽敞的阳江殡仪馆内,平常可以想象多么冷清,现在却忽然涌满各式汽车,全都奔向安放苏老主席的大厅,一时间竟然有了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意思。

黄一平作为丧事的主要操办人,几乎日夜守护在灵堂,亲眼巨睹了那种极度的排场与气派,内心难免感慨万端。他想:为人者,皆说在世时不得平等,死后赤条条还原本色,一切皆无高低贵贱之分,也就归于平等了。其实,大谬不然也。

别的不谈,单看这苏老主席的死后哀荣,哪里有什么平等可言啊!在此之前大概一个多月,黄一平参加老家一位亲戚的丧葬,死者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新四军,抗美援朝时被美韩联军俘虏,遣返回国后做了普通农民。比之眼前情景,那种丧事真叫简单、草率、可怜。

其实,所谓哀荣,与死者已然几乎毫无关系,主要还是做给儿女等活着的后人,特别是有权势者看。譬如阳城一地,也有些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老战士等,还有些曾经担任过地市级领导职务者,有的因为没有留下子女,或者子女并无太大出息。那些人死了也就死了,吊唁者零零星星,追悼会冷冷清清,前来的领导大多行色匆匆。人死之后,不几年便销声匿迹,从此不再为人提及。可是,有些虽然官职不高、政绩平平,却由于子女做着大款、大腕、大官等,那祭奠、吊唁的场面与气势就非比寻常,该来不该来的要员都争着来,花圈花篮之类也很壮观。况且,这些人故去很多年,还时常在报纸、电视上被人提起,甚至每有关于他们的文集、画册、回忆录之类问世,逢到诞辰、逝世等纪念日,也总会有人帮他们组织追思活动。即使其骨灰同样放在烈士陵园或公墓,上边的鲜花、贡品也是络绎不绝,常换常新。总而言之一句话,死者的境遇,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时功绩,而大多依其子女状况而定。

内心百般感叹,激荡着黄一平时起时伏的仕途欲望。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他起劲地在苏老主席灵堂前忙碌着。

53

根据廖志国夫妇的交代,黄一平在吊唁现场需要处理的最难一件事,便是拒绝礼品礼金。

为了确保分文不收的底线,黄一平设计了一套全透明接待程序:灵堂里面不设账房之类,来宾登记席摆在走廊里一个众巨睽睽之处,所有来的宾客只记录姓名、职务。登记的同时,每人发放一朵配了别针的白菊花,以及一张由黄一平精心撰写、以廖志国与苏婧婧名义印制的《泣告宾朋书》。这份别出心裁的文告,为拒礼起到解释、挡驾、昭示的作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内容:一是报告苏老主席从生病到去世的情况,着重反映老人如何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品质,同疾病作不懈斗争。其中最为令人动容者,是描写老人如何深明大义,忍受着难耐的孤独与病痛,放手女儿独自远赴美国治病,同时又支持女婿在江北带领阳城人民奔小康。二是介绍老人如何教育子女清白为人、清正做官,尤其要保持一尘不染的高度廉洁性。由此,在今天悼念、祭拜老人的特殊时刻,亲属不顾礼尚往来的人之常情,拒绝接受包括亲友在内的所有宾客礼物、礼金,完全是遵从老人生前教导,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与理解。三是表示对老人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老人红色的革命足迹,继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四是对所有宾朋的光临,表达了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