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3/10页)

报告呈到省里,省委龚书记、关省长、梁副书记、卜副省长等皆有亲自批示,要求转发全省领导干部效仿。省里多家媒体也在第二天刊登专文,予以大力弘扬。

那些发到网络、微博、QQ群里的信息,也很快以几何级数转发、传扬,革命老英雄、忠贞于爱情、甘守寂寞晚年、后事不张扬等关键词,成为广大网友、粉丝们表达个人情绪的道具,顺势就将一位平常老人的因病离世,瞬间搞成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网络追悼。也因此,苏老主席去世的消息,马上就广而告之、天下皆晓了。

52

报告送了,告示贴了,苏老主席的丧事,还是不以老人生前意愿与家属意志为转移,依然办得轰轰烈烈。

偌大的灵堂里,苏老主席久病的遗体本来就很瘦,现在静卧在鲜花丛中,又覆盖着阔大的党旗,更加显得弱小。可是,前来追悼、吊唁的人们,显然较少注意到那具花丛中的遗体了,大家所惊叹与关注的是灵堂排场之大,布置之豪华,来宾人数之多、档次之高。

灵堂正中,是黄一平撰写的巨幅挽联:一生正气,官品人格得百姓众口夸赞;两袖清风,勤政廉洁获朝野同声称颂。横批是:好人清官。

这副挽联,原本有几个不同方案:阳江市政协出了一副,内容主要是歌颂政协的团结统战政策,不太像是为个人写的挽联;阳江文联某作家写了一副,里面太多文言字词,一般人读不明白,需要作者本人在现场不停讲解,而且一讲就得十来分钟;冯开岭现任秘书、阳江市府办副主任也写了一副,冯开岭看了一眼就当场否定了。结果,冯开岭吩咐黄一平,道:“一平啊,这事恐怕还得劳你这个N大历史系的高材生。”

黄一平听了,内心不免一阵激动,知道这是老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便点头答应了。挽联写成后,黄一平有意颠倒了其中两个词的顺序,果然被冯开岭一眼看到,马上作了纠正与修改,并提醒黄一平送与廖志国定夺。

这副挽联,并不以完全工整取胜,却也做到基本对仗,最大的特色是用语平实、贴切、准确,读来流畅通顺、朗朗上口,而且,越琢磨越感觉有味道。黄一平在陪同守灵的时候,几次看到廖志国、苏婧婧夫妇对着挽联,一边口中默诵一边热泪长流。

苏老主席灵堂里摆满了花圈、花篮、挽幛,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花圈、花篮、挽幛摆放的顺序,完全是按照机关大小、职务高低排列,即使机关、职务级别类同者,又依据先上后下、先客后主或者彼此隶属关系、任职时间,显得极其有条不紊。黄一平明白,官场中人对这种排位非常讲究,当事人往往也很在意,数百上千个单位、人员,万一排漏、错、颠了哪怕是一个,就有可能造成不应有的后果。

为此,他悄悄请来阳城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瑞星,由他帮忙指导这种排列组合,包括追悼会上需要感谢人员的名单次序。赵瑞星作为多年的老组织部长,又做过几年老干部局长,办理过很多老人丧事,应付这种场面自然得心应手。只要他指定放好的花圈、花篮、挽幛,没有一个错了位置,而且,当显者则显,该隐者也绝不外露。

最高级别吊唁者,是全国人大某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某原副主席。前者当年曾经在阳江工作过,后者是阳江籍人,都同苏老主席有不浅交情,分别通过秘书发来唁函、唁电,并嘱咐阳江人大、政协代办花篮。那些远在京城国家机关或外省、市、区任职、养老的故旧,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哀思。

N省委、省府、省人大、省政协等领导机关均送了花圈,省里所有常委、副省长、人大和政协领导都送了花篮,多数机关部门也都有所表示。按理说,苏老只是一个地级市的政协主席,且已经离休二十多年,本不当有这种待遇,可是,如此隆重场面却又包含很多原因:一来哩,苏老主席是老革命,离休时又是阳江政协主席,还享受着副省级待遇,台面上也说得过去。二来哩,苏老主席为官多年,尤其又是在阳江这样官势旺盛之地,在省里的老部下很多,不少人执师徒、门生之礼,且徒、生之下又有了孙辈,这些人皆是实权人物。当今官场中人,对死者表达旧谊,其实是向生者展示情义。三来,也是最主要一点,则因为廖志国这个乘龙快婿,毕竟是正执掌阳城一方大权的主官,即使省里领导及部门官员,多少也应当给些面子。上对下或平级之间套近乎,没有比丧事更合适的平台了。

省里梁副书记和卜副省长,亲自来阳江吊唁,也是追悼现场最高职务官员。而且,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两人竟然同车并肩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