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13页)

“可是,像他这种职级、资历,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合适呢?”黄一平顾虑,万一对赵瑞星安排不到位了,产生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或许破坏力更大,同时也让他夹在中间难做人。毕竟,当初为了廖志国的利益,他与赵曾经联手做过很多事,赵瑞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根据他的情况,在几套班子里安排一个副秘书长,原本也就不错了。可我考虑这次送佛到西天,一步到位,让他做政协副主席。这样做的巨的,一是让大家看看,全心全意帮我廖某做事的人结局不差。二是给足赵瑞星甜头,也免得他以后多嘴多舌。”廖志国主意已定。

“啊!”黄一平瞪大眼睛,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须知,一个组织部副部长,居然当了政协副主席,不要说在阳城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恐怕都少见。不知情者一定以为阳城市委用人不拘一格,或者这个副部长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才,其中内幕只有黄一平这样的知情者才清楚。不过,黄一平还是对廖志国的深谋远虑表示由衷叹服:“您这个安排高瞻远瞩,可谓两全齐美!”

关于黄一平的去向,其实早在市党代会前就定下来了。

“你哩,就到海北接于树奎的班。唔?”廖志国正式征求黄一平意见。

“我服从廖书记您的决定,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是,我从来没有做过单位主官,基层实践也少,还是感觉底气不足。再说,真让我离开您身边了,心理上一时也难适应。”黄一平心中欢喜的同时,不免有些伤感与失落。毕竟在廖志国身边工作五年多了,现在突然说到离开的话题,还是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嘛!趁着我在阳城这两年,你也赶紧到下边锻炼一下,积累些资本,万一哪天我离开了,说不定还能帮你再向上走一步。这个事,就这样说定了。唔!”廖志国神情也不免有点落寞,语气却非常坚决。

黄一平拟任海北县委书记职务,在阳城官场还是有些出人意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像黄一平这样的秘书,从大学课堂,到中学讲台,再到机关,几乎没有什么基层管理经验,居然一举坐上县委书记的位置,委实有点一步登天的意思。

平心而论,县(市)、区委书记说起来是个苦差事、难活计,其实那只是相对于高层次的机关干部而言,而且比较的只是辛苦、操劳程度。事实上,就权力的大小与覆盖面来说,就是省里的厅长、国家部委的局长,都未必堪与县委书记手上的权力相匹敌,更别说普通机关的处级官员了。不论多小规模的县(市),也不管其贫穷、偏僻到何等程度,却几可等同于一个独立王国,不仅各类机构一应俱全,而且权力运作空间很大,受到外界的干扰、制约又小,县委书记的自主、自由度堪比小国君王。况且,就岗位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而论,县委书记也绝非同级其他位置能比。如果一位官员没有在县委书记职务上历练过,通常鲜有晋升到地市、省部乃至更高层级的可能。因此,很多人都视此台阶为官途的一个必备基石。当然啦,县委书记岗位对官员能力、水平的锻炼也毋庸置疑。别人不谈,就说廖志国本人,正是因为在县长、县委书记任上蹲了不少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政绩,这才有了平步青云的今天,也才敢于在阳江、阳城两地搞出如许大的手笔。其间,就是遇到再大的矛盾也能举重若轻。相比较而言,冯开岭就是因为缺少这个经历,上升得总是有点磕磕绊绊,遇事处置起来也难免优柔寡断。

县委书记一职既然如此重要,自然就会被很多人紧盯、惦记。像阳城这种地级市,别看处级机构上百,处级官员上千,真正的县(市)、区委书记却只有十个,而且于树奎们霸在上边一呆就是十年八年。许多已经在正处位置上坐过多年的干部,包括市委、市府的副秘书长,纪委、组织、宣传、政法等重要部委的副职,以及若干办、局的正职,早已脚踮得生疼、脖子伸得酸痛,内心里无不希望过一把县委书记瘾。故而,于树奎离开海北的消息一出来,马上就引起了阳城官场的极大关注,许多人的巨光齐刷刷盯紧了空出来的这个书记职位,其中有人甚至已经着手行动了。

廖志国知道其中利害,不敢怠慢,马上指令还没到政协上任的赵瑞星:“赶紧运作,让黄一平快点进入程序,让那些人早早断了海北县委书记的念头。”

赵瑞星刚刚荣升市领导,正当劲头十足,操作这种事自是尽心尽力。他以前所未有的最快动作,马上按照廖志国的意图,走了应走的民主推荐、测评程序,也搞了假模假式的各种投票,还拉了几个候选人作为陪衬参与考察。等到黄一平的名字尘埃落定,阳城官场诸公总算认清形势——原来这个位置早已姓黄,别人谁也不必记挂!于是,那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纷纷识趣而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