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3/13页)

当然,通过此事也又一次证明,在经历过种种风浪之后,廖志国此际在阳城的根基已然坚如磐石,他想让自己的秘书做个县委书记,谁又能拂逆其意呢?

57

黄一平的任职,在省委组织部出现了波折。

省委组织部在审核黄一平简历时,发现其缺少必要的基层工作经历,因此而对其任职资格提出了质疑。

如此,倒是出乎黄一平意料,也超出了廖志国的权力范围。

按照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县委书记虽然只是正处职,同地级市机关、部门的同级官员却有些区别。上边刚刚说过,县委书记作为一县之最高首领,治下人口少说十万八万,多则百万以上,工农商学兵样样皆备,农林牧副渔行行俱全,怎么说也是名正言顺的一方诸侯。况且,在当前一元化领导体制下,地方权力基本集中于党委之手,而党委之权又往往聚焦于书记一人。像书记这样的官员,不仅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其个人素质对一个地区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因此,对这部分官员的任免、管理,大多实行省、市共管体制。在有些省份,县里党政正职官员,主要由市委主管、省委组织部门协管,即日常管理与考核基本在市委,任免则需要在省里报批、备案;有些省份更进一步,实行省、市共管,即干部的任免、考核由市委与省委组织部门共同负责,联合操作;还有些省份则又进一步,除了日常管理由市委与省委组织部共管之外,任免事项还需要经过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实际决定权完全归省。此举,也更为彰显出一县党政大员的重要。

N省的情况,基本上是第一种情形,即县委书记的任免主要由市委负责,省委组织部履行审批、备案程序即可。一般情况下,这种程序只是走个过场,很少有遭遇否决的情形。

黄一平的任职,在阳城市一路绿灯,报到省委组织部后,却迟迟不见下文。本来,黄一平认为,省委组织部主管市县干部的年副部长,是冯开岭的老朋友,对自己的情况也很熟悉,即便不会主动过问、关心,至少也不可能阻拦吧。因此,他压根儿没将省里这一关放在心上。当然啦,黄一平之所以没有主动联系年副部长,心里还有一个顾忌:当初,冯开岭竞争阳城市长遭到对手举报,差点牵连了年副部长。自己作为秘书虽然最后做了替罪羊,可毕竟很多事情是主办与经手人,总感到出了问题难辞其咎,有些无颜面对年副部长。事实上,自从回到市府担任廖志国秘书,他也就再也没见过年副部长,更加不谈相互联系了。

省委组织部的信息很快反馈到阳城:在讨论黄一平任职事项时,主管市、县干部的有关处负责人提出,黄一平是教师出身,长期担任领导秘书,除了有过短期挂职经历,并未真正在基层任过主官、实职,不是县委书记的合适人选。材料报到主管此事的年副部长案头,既未说行,也没说不行,就此搁在那里不动了。这一搁,何时是个期限谁也说不准。为此,廖志国曾亲自给省委组织部打过电话,那边表面很客气,说是还要再研究一下,实际上仍然不肯放行。

黄一平开始并没当回事,心想所谓研究一下,也许搁那么几天就行了。后来,省里多个渠道传来的信息并不令人乐观,他这才知道,自己要想顺利任职海北县委书记,还是不能轻易跨过那个年副部长。于是,他悄悄驱车南下阳江找到老领导冯开岭,请求他给年副部长打个电话疏通一下。

冯开岭似乎早有准备,笑笑说:“这么大事,就打个电话?你也太天真了。走,我和你跑一趟省城吧!”

黄一平一听,愣住了,道:“我来得匆忙,也没有什么准备,您看……”

冯开岭一乐,说:“到了我这里,你就不用操心了,一切由我处理。”

说罢,打开桌边一只保险箱,暗自在里面一番摸索,然后取出一只锦盒。

黄一平见状,知道是在准备带给年副部长的礼物。

那只锦盒外观非常精致,一看就有些年代了。冯开岭打开凝视片刻,似乎是在欣赏,又有点像在犹豫。最后,他还是从锦盒里取出东西,小心递到黄一平手上,吩咐道:“弄两张报纸简单包一下,千万不要搞得像真的一样。”

黄一平接过一看,原来是一方古砚,掂在手里感觉分量挺沉。他有些疑惑,指着锦盒问:“这个不用了?”

冯开岭点头道:“不用了,这个盒子太显眼了,到时候拿出来了怕人家不方便接受。”

黄一平顿悟其妙。他知道,冯开岭与年副部长是当年省委党校的同学,也是多年的好朋友。他们两人性格都偏于内敛,为人处事也皆务实、内敛,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