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第13/23页)

在与“围剿”的敌人反复作战的同时,陕甘苏区周边的游击队逐渐壮大,一九三四年十二月,陕北各游击队正式被改编为红二十七军。一九三五年二月,蒋介石命令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第八十四师进入陕北,会同陕西、山西、甘肃和宁夏四省的军阀部队对陕北苏区进行“围剿”。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打击深入到陕北的敌人,红军成功地通过机动作战使陕甘和陕北的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一九三五年秋,蒋介石再次调集十万大军对陕北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就在这时候,红二十五军到达了陕北。九月,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红二十五军的到来使陕北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陕北的《信天游》因为红二十五军的到来被乡亲们唱为:

一杆杆红旗空中飘,

红二十五军上来了;

长枪短枪马拐枪,

一对对喇叭一对号;

头号盒子红绳绳,

军号吹起嘀嘀嗒。

十月二日,红十五军团南下,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一一〇师的两个团,取得了劳山和榆林两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在这块面积不大的红色根据地的外围,数十万国民党军正从四面包围而来。一九三五年十月,红一方面军进入陕西后,蒋介石力图趁红军远征疲惫、立足未稳之时,调集大军向苏区腹地强行推进,以彻底“剿灭”陕北红色根据地:

查陕北匪区东、西两面业经职团制定封锁办法,已通知各部队及地方政府切实实施在案。为顾虑周密起见,必须四面实施方能奏效。拟恳通饬西、南两路及宁夏接壤之三边、盐池同时施行,严密封锁,期收实效。当否,乞核夺实施,等情。除电复外,仰即饬所属切实封锁匪区,断绝其物质资源,期收聚歼之效为要。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在陕北苏区内部,尖锐的政治斗争也危及着红军的生存。一九三五年七月,当会合后的红一、红四方面军徘徊于川西芦花地域的时候,极力推行“左”倾路线的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来到红二十六军。面对敌人大规模的“围剿”,杜衡认为革命的力量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革命的力量已经“占了绝对的优势”,因此要求陕北红军主动迎着敌人出击,一个一个地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城市,“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连接起来”。同时,杜衡在苏区内部掀起了“肃反运动”,目的是清查刘志丹等红军领导人“不实行土地革命”、“秘密勾结军阀”的罪行。于是,陕北苏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前方的红军官兵在与“围剿”苏区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后方的苏区里却在策划着如何逮捕审问红军干部。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和陕甘边区县以上干部,几乎无一幸免,不少红军干部因拒不承认刘志丹“秘密勾结军阀”而遭杀害。刘志丹是在劳山战役结束后去安塞的路上,得到自己将要被逮捕的消息的。当时他遇到了一个从瓦窑堡赶来的通信员,通信员并不知道信件的内容,既然信是要送到第十五军团的,通信员就把信交给了军团参谋长刘志丹。刘志丹打开一看,是一连串的逮捕名单,第一个就是他的名字。刘志丹把信件还给了通信员,说:“你把信送到军团部去吧,告诉他们我自己去瓦窑堡了。”在瓦窑堡,和刘志丹关押在一起的还有陕甘边区苏维埃主席习仲勋。刘志丹被污蔑为“为消灭红军而创造红军根据地的反革命”——在瓦窑堡的城门外,砍刘志丹脑袋的大坑已经挖好了。

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是:派王首道、贾拓夫两同志立即赶赴瓦窑堡,迅速将中央的情况告诉他们,同时勒令陕北苏区立即停止“肃反运动”。中央还决定成立由博古负责的党务委员会,任务是迅速纠正陕北苏区错误的“肃反运动”。刘志丹在中央“刀下留人”的命令下走出了关押室,他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后来周恩来说:刘志丹“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共产党员”。

在吴起镇,年轻的红军团长黄开湘死了。

红军到达吴起镇后,黄开湘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病,高烧四十多摄氏度,天天昏迷着。医生想尽了一切办法救治他,就是没想到他枕头下面有一把手枪。昏迷状态下的黄开湘,不知什么时候摸到了枕下的那把手枪,他朝着自己的头扣动了扳机。

这把“六轮子”手枪是黄开湘的心爱之物。手枪跟着他走过了千山万水,总是被擦得一尘不染。红军渡过赤水河后,黄开湘成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和政委杨成武一起,指挥着中央红军中最勇敢的前锋部队,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部队过松潘大草地时,黄开湘对杨成武说:“老杨,我们一定要熬过去,熬过去就好办了。”年轻的红军团长走出了草地,突破了腊子口,翻过了岷山和六盘山,他曾经幻想过:“将来革命胜利了,是什么样呢?”他没能等到革命胜利就离开了人世。黄开湘的搭档杨成武那时也患着伤寒。听到消息后,杨成武在高烧中骑马赶来。那一天天降鹅毛大雪,杨成武赶到的时候,看见的是一座新坟,坟上的积雪已经落了厚厚的一层……